华为的任正非喊出了要“活下去”,
大家心里都咯噔一下。
2018年万科掌门人郁亮在公司秋季例会上早就喊出了,
“万科未来三年的目标是活下去”。
为什么大公司会说出“不合时宜”但震耳欲聋的话?
除了他们本身是意见领袖、公司受人瞩目外,
有什么特质,是我们会展公司必须要学会的?
这几天,网上、群里到处都是华为任正非的文章《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8月22日,华为内部论坛上线了任正非的这篇文章。
任正非说,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我想起了4年前万科也曾喊出“活下去”。
2018年,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公司秋季例会上,喊出“万科未来三年的目标是活下去”。
当时的背景是房地产一片欣欣向荣。
到今天,地产寒冬,万科活了下来。
再看美团。
2018年底,美团创始人王兴在他的饭否主页上发了这样一段话。
“王兴:听到一个段子:2019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王兴和郁亮当时说这番话,不少人是当笑话看的。
而这次,任正非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此番表态,一石激起千层浪。
多个朋友跟我聊到公司生存、运营、营销,我想跟会展同仁提醒几个应该知道的常识,不怕大家扔砖。
企业要活下去,要做好最坏最坏最坏的打算,一定要注意现金流,坚持到那一天。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除此之外,还要保存实力。
2020年2月,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储祥银就提出了“三保”:
一
保住骨干团队
二
保住客户
三
保住品牌
上面提到的华为、万科、美团的当家人都在各自业务相对还好的时候喊出了“活下去”,是因为他们更具有风险意识,更清楚风险的可怕,更勇于直面已知的和未知的不确定性,继而采取措施。
我一个朋友说从今年7月开始忙得不得了,连司机都去上项目了,缺人。
而我每次都给她泼凉水,招人要慎重,谁知道明年怎么样呢。
北京的会展公司一直有个痛苦但同时也让公司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公司完全靠自己,更坚忍,更抗压。
我好几个外地的朋友,运气真的好,地方会展主管部门热心热情,补贴奖励纾困支持政策一波一波,但我隐约感觉到可能这样的保姆式看护也同时让公司一有困难就去找政府,期待政府做这做那。
政府有政府的难处。
我们希望政府能帮助我们,但更要意识到,归根结底:
德鲁克说,企业只有一个使命(宗旨),即创造顾客,有且只有两项职能——市场营销和创新。
德鲁克说的这个,政府是帮不了的。
对营销(marketing)和品牌建设,我们可能存有误区,觉得应该是大手笔搞个叫得响的营销动作,有特别棒的文案、炫酷的主视觉(海报)、让人一下子眼睛一亮的口号,加上重磅嘉宾加持,现场的话则嘉宾每人一份伴手礼等等。
这当然好,但贵啊。
而且,如果就这么一下子,效果不会明显的,因为人们容易淡忘的。要持续做,但预算是个大问题。
用小马宋老师的话来说,营销不是一下干件大事,而是做对一系列小事。
没有一个营销理论、营销动作,是包打天下的。
只有做对一系列小事,才能成事。
这形势下,公司高管、项目负责人要做更多的投入,更多,更多,全身心投入。
这个投入不是指资金,而是出去社交、学习,寻找机会,在合适的社区里发言,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观点、思考、信息、讨论、直播等),认真做事,更勤奋。
有人会说,老板跳到前台,这么累,说明你这个公司的组织、运营管理有问题。
但看看刘润、小米的雷军、新东方(东方甄选)的俞敏洪、携程的梁建章一众劳模,再看看我们会展界,博华的王明亮、武汉的陈弘浩、福建荟源的陈丹锋、仪器学习网的蒋超(90年生人)、东西部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大会秘书长赖晓云博士,他们哪个不勤奋?
这年头,老板自己不露面、不社交、不表达,公司小伙伴们自然也不愿意去露面、社交,那就失去了可能的机会。
我大言不惭,也不怕同行笑话,就是想提醒同仁们,上面这四个常识不要忘了,这里再啰嗦一遍:
活下去,现金流最重要;
喜欢并相信政府,但靠自己;
营销不是憋着干一件大事,而是做对做好一系列小事;
老板要更勤奋、更多社交,有可能获得表达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