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大盘稳主体,会展业为何应率先重启?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2-06-28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潜在威胁,在于拆散市场关系、迫使科技脱钩、破坏发展预期。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把加大力度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看作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稳住经济大盘,首先要稳主体,为中小微企业维护市场关联、创造市场机会,坚定经营信心、提供发展预期。

 

          稳主体,根本的办法是开市场。

 

          有市场就有主体。主体在,就业在、民生在、大盘在。

 

         会展作为企业间市场,通过买家卖家大量集聚和市场信息便利沟通,促进充分竞争、实现直接沟通、节约交易成本,为全球资源本土化和本土企业全球化提供最便利市场和最优化性价比,服务企业主体与国内外市场的沟通交往,协同助力疫后突围,有必要率先重启。

 

         疫情防控三年来,会展现场感染至今查无一例,有条件率先重启。

 

中小微企业至关紧要

 

         根据2021年11月1日统计数据,中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这一数量,2012年时还是5500万,到2021年达到1.5亿,年均增长超过了1000万。

 

         在这1.5亿市场主体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所有制形式绝大多数为民营或个体。亿万主体的磅礴力量,促进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发展,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保就业保民生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小微企业体现中产阶层的实力。有能力在基本生活需求之外投身生产性经营,中小微企业家构成了中产阶层的硬核主体。

目前国内外学界的一致共识是,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中坚、文化安全的保障、内需消费的主力、发展增长的动能。中产阶层形成,意味着收入稳定、生活体面的人群兴起,整个社会进入稳定发展、积极向上的通道。

 

         中小微企业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50%,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贡献超过60%,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贡献超过70%,城镇就业贡献超过80%,新增就业贡献超过90%。

 

         中国经济疫后突围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举措。世界银行认为,中国为改善中小企业的国内营商环境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改革使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提高了18位。

 

         历史经验证明,中小微企业兴,则市场繁荣、创新踊跃、就业充分、民生富裕、国家强盛;中小企业衰,则市场凋弊、创新低沉、就业不易、民生多艰、国家贫弱。改革成果得来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事实上,伴随着数量大幅增长,市场主体的质量也在明显提升。

数据显示,当市场主体总量从1000万增长到5000万区间,高新技术业、新兴服务业企业大量涌现;从5000万到1个亿期间,新业态蓬勃发展,第五代通信、高铁、航空等新技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蝶变。其中的佼佼者得以健康快速成长,甚至进入了跨国竞争主赛道,比如阿里、腾讯、大疆、华为、小米、吉利、比亚迪……

 

         市场化改革激发了中国人投资创业的热情,解放了埋藏在地表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无限的创造力。新增市场主体活力四溢,不仅有利于保就业保民生,有利于增消费扩内需,而且有利于创新驱动实现,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有利于国际竞争与民族复兴。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就是支持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就是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中小微企业,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实际困难与问题

 

         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关键在于与市场保持密切沟通,从中实现交易效率、汲取经济收益。

         企业无论大小,都是从投入到产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个经济组织。它从市场汲取需求和资源,由市场获取技术、人才、数据和管理,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通过市场实现交换价值,完成“由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马克思)。现代经济学认为,企业经营的要义是通过沟通交往追求产品创新,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交易效率最大化。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冲击突如其来,致使中小微企业的要素成本持续攀升,投资回报率不断下滑,不但遮蔽了中小微企业全球化的市场机会,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预期;而且制约了创新投入、效益产出和主体担当,使之在经济循环中落伍出列,乃至为经济循环所淘汰。

 

稳主体,关键要稳的是中小微企业与市场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

 

         问题是买方主导的现代市场,是国内外连通的全球化市场。中小微企业的产品服务创新,一无例外面对的都是世界一流的竞争。市场只认竞争,不问身份。本土市场全球化,对中小企业意味着,生存发展的全部命脉系于产品或服务创新一身,即在节约成本基础上实现为市场所公认的世界一流的产品服务创新。

 

         困难在于,面对紧迫的市场需要,中小微企业却不得不以全球化为尺度,以世界一流为标准,以产品服务创新为前提,努力扩大交易范围、提高交易效率。然而受限于中小微企业的规模和成本,一方面做不到交易内部化、消化交易费用,一方面又必须在性价比上满足世界一流。

 

         既然问题无法由中小微企业自身解决,只能求诸外部市场,或者说企业间市场。中小微企业与行业市场世界市场的联系,只能而且必须通过企业间市场机制来实现。

会展业由此应运而生。

 


会展平台何以解决市场堵点

 

         会展立足于有组织的现场集聚,以促进交往沟通,为交易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成为企业间市场的最常见平台机制。

 

         其基本构成是以主题化时空为核心,以新特专精为看点,以表达展示为手段,以认知互动为内容。

 

         会展根源于专业分工经济和交易成本递增的两难选择,通过全球化集聚满足产品创新和交易成本需求,形成本土企业全球化的最优平台。

 

         时至今日,中小微企业在投入产出过程中,已经很难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孤立、误打误撞,采购、推销满天飞;同时也没有条件像跨国公司如苹果、华为那样,沿着垂直分工方向,围绕复杂产品进行工序化跨国分工,自己动手组织发布会或者经营体验店。

 

         中小企业找创意、找资本、找技术、找材料、找人才、找管理,只能而且必须沿着水平分工的方向,通过会展平台提供的企业间市场,在主题化细分领域内,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实现跨地域同题材产业群集聚,在定向式邀请中穷尽合作的可能,在竞争性展示中比拼特色实力,在多样化选择中实现最佳性价比,在认知性互动中深化理解信任,在多对多直接沟通中走向一对一交易决策。

 

         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交往沟通平台,会展通过资源要素的主题化细分、跨地域集聚、竞争性展示、多样化选择、认知性互动和分散式决策,把全球化市场优势转化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的内在动力,在市场化平台的充分竞争和直接沟通中,服务于创新产品服务、提升交易效率,有效改善投入产出,化解循环堵点,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会展的价值在于交往沟通服务,突出优势是充分竞争和直接沟通,主要功能是激励创新创意、构建市场关联、优化资源配置、达成理解信任,社会作用体现为促进开放合作、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整合与文化包容。自身受规模报酬递增律驱使,引领会展平台从城际、省域、国际走向全球,为人类社会更加深入的分工和更大规模的合作提供可能。

 


应率先重启,助力疫后突围

 

         中小企业的复苏重启,直接关系到经济大盘能不能实现疫后突围。复苏重启的最大困难是重建和繁荣企业间市场。会展作为企业间交往的沟通平台,拥有解决问题的独到方式。

 

         疫后突围有必要率先重启会展活动

 

         率先重启的主要任务,一是在一视同仁前提下,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需求

         会展是市场信息的聚集地和企业需求的风向标。上海会展1900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中,约90%为水平分工类展会,80%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是中小微企业,70%由中小微会展企业担任主承办服务。

 

         同样作为中小微企业,会展企业对同类需求理解最深、认知最切、帮助最实。

 

         二是以助力中小微企业跨地域找市场为己任,借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和进一步扩大进口的东风,帮助中小微企业形成特色优势,加快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主动加入以国内大市场为主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相互促进的经济大循环。

 

         三是立足中小微企业产品服务创新,主动为中小微企业找产品找服务找材料找技术找资本找人才找合作,全力推动中小微企业追求创新驱动、提升交易效率,并将满足其交往沟通的需求看作自己的生命线,切实贯彻于线下线上、策划经营、便利化服务各个方面。

四是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并维护知识产权。

 

         特别是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至数字产业、创意产业,包括作为企业间市场的会展产业,要想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机遇实现知识产权创新,夯实知识产权根基,立足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建设自主创新专利制高点。

 

         五是胸怀世界市场和国家战略,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纳入世界潮流和国家发展大格局,通过积极创办或做大做强会展平台,了解掌握全球化市场的专业信息;借助中小微企业的体制机制灵活优势,趁势而上抢抓机遇,主动开拓非传统安全、医疗医药器械、大健康、绿色双碳、新基建、新农村之类的全球化企业间市场。